精雕细刻,阜阳一撇一捺,木版灵动的年画线条让古朴的画像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形象鲜活,老艺精美的新传木版画艺令人赞不绝口。在阜阳本地诸多民间艺术里,阜阳木版年画曾风靡一时,木版颇受人们青睐,年画而后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式微。老艺如今,新传这一民间艺术再次焕发生机,阜阳在今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版并与时俱进,年画继续发展传承。老艺
8月11日,新传记者采访到界首市木版年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徐涛,听他讲述继承发展木版年画艺术的故事。
家族手艺代代传
木版年画手艺曾经有过一段鼎盛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国时期,由河南、山东等地陆续传入,并在界首各地蓬勃发展,在民间颇受欢迎。今年44岁的徐涛是界首市西城街道办事处徐增庄人,出生于木版年画世家,到他这里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从12岁起,徐涛便与父亲徐凤龙一起,学习手工雕刻、绘画技术,如今已经从艺30余年。
木版年画主要画哪些内容?在过去为何备受人们青睐?徐涛告诉记者,幼时起,父亲便教他一手独到的绘画技术,主要是画灶神、门神、童子、天爷等神像。“在过去,每到逢年过节,这类木版画非常受欢迎。大家都想买几张讨个吉祥,或者挂在中堂,装裱门面,所以制作木版年画的艺人一度非常多,仅我们庄上就有七八个。”徐涛说。
这一鼎盛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老一辈艺人逐渐离世,木版年画也逐渐被人们淡忘。1996年,徐涛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任职木雕工艺技师,并未正式传承木版年画的衣钵。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断打磨技艺,提升水平,2014年,在界首市文化馆促成下,徐涛再一次拾起近20年的木版年画技艺,决定让这一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精巧木艺绘佳作
手中刻刀上下翻飞,在木版上精巧刻画出各种形状;随着木版上色均匀,便在宣纸上印刷出生动的画像。近几日,徐涛在他所创办的龙凤木艺公司工作室内,创作最新的作品《五福临门》。徐涛说,作为一门传统民间艺术,木版画的创作难度并不低,关键就在于“刻”这一道工艺上。“刻是考验技术的一大难点,人物的线条流畅不流畅、形象生动不生动,全在雕刻功夫上。”
材料、技术、耐心、专注,创作一幅好的木版画作品,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木版画的用板,最好选用当地的枣树和梨木,便于清晰雕刻;在刻画中,要注意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凝重,造型大方简约,色彩鲜艳动人。”徐涛说,他对于雕刻木版的过程更是精益求精,往往要花个把月时间来钻研一个好作品。“这是我们家里传下来的习惯,要想成画完美,必须打好基础,多思考,有耐心。”
凭借精巧的雕刻技艺和细腻的作画风格,徐涛和他的木版年画在当地迅速打开了名气。近年来,徐涛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民间工艺品交流展、文博会和阜阳市非遗展等活动,工艺品受到业内专家、学者、收藏爱好者广泛好评,产品销售年创新高。2019年,其创办的工艺品公司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其成立的木版年画工作室及木版年画体验馆成为界首市宣传非遗文化的知名基地。
创新发展再流传
木版年画,作为我国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到近代印刷术出现之前这一漫长时期里最富特色的图画传播形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风俗信仰、生活需要等内容,蕴含着人民大众丰富的情趣理念和审美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木版年画面临着失传困境,机器胶印的年画和挂历逐渐取代了艺人手工刻版制作的年画,木版年画亟需创新和发展。徐涛表示,木版年画想要往前走,必须与时俱进,他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创作出更多不同风格、形式的木版年画,很受市场欢迎。
“传统的木版年画如门神、人寿年丰、松鹤延年、连生贵子、年年有余等,可以与书法、印章等传统文化结合,加上人们喜爱的流行文化元素,创新融合成现代木版年画作品,加以装裱,更易被人们接受、喜爱。”徐涛说,他在许多介绍木版画非遗项目的课堂上,都展示过现场雕刻卡通、人物等内容的手工艺术。“不拘泥于过去,传统民俗才有它发展的出路。”
如今,徐涛的木版画手艺有了传人,他的儿子和徒弟都继承了他的手艺,将木版画技艺继续传递下去。徐涛表示,未来他准备进一步研究、创新年画技艺,打磨出更好的作品,将这一民间艺术变成更符合大众审美、具有时代烙印的大众艺术,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