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士珩《环巢湖历代战事风云》有感

2025-05-29 05:48:47 来源:阿拉丁神灯的故事 分类:{typename type="name"/}

  环巢湖区域地处江淮之间,读苏代战濒临长江,士珩事风环抱巢湖。环巢湖历丘陵、读苏代战岗地、士珩事风平原相间,环巢湖历西部有大别山及其丘陵山地作为天然屏障,读苏代战南有长江天险,士珩事风山丘之间广阔,环巢湖历且四周环绕,读苏代战这样既便于军队及其军事活动展开,士珩事风也便于藏兵据守,环巢湖历自古就是读苏代战兵家必争之地,号称“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士珩事风吴楚要冲”。环巢湖历这里曾经发生过吴楚争夺、楚汉争雄、三国争霸、南北对峙、南宋抗金、水师开国、淮军崛起、抗日卫国、雄师渡江等诸多战事,很多战事事关当时的时局,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苏士珩先生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认识到环巢湖军事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爬梳整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撰写《环巢湖历代战事风云》这一力作,完成了8年来的夙愿。

  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通史著作,该书最大的特点不是普通意义上学术诉求的表达,而是一本充满激情和挑战的长时段地方战争的叙述史篇。从“长时段”看历史,它不单纯是人物、事件、战争场面史的拼合,需要汇聚各个方面的事实及其变化,给出各个时期的历史总体格局以及各个战争要素集合的综合趋势,给人们呈现一个是综合形成的整体感,一个是通贯前后的历史脉络。说说容易,落到实处,说到点子上,实属不易,这是一种对规律性功能的追求,仅仅有工匠的技艺,或者是简单比附式的“古为今用”,都难以描述准确。从周代的第一场战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上下几千年历史,作者选取了最有时代特点、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军事影响的54个战争故事来进行纵横捭阖。通过分析地域特点,查找原始资料,突出具体的战斗描述,以一个个具体故事的形式来叙述表达,着力追溯战争渊源,评价战事影响。

读苏士珩《环巢湖历代战事风云》有感

  该书的第二大特点是把战争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叙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因为军事是以战争的形式展现人类间相互暴力对抗,完全继承了动物暴力行为的一切本质和特征,对人类生存和其他文明具有巨大破坏力,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军事是被排斥在文化之外的。尽管古代人们将文化与武力对举,更多地侧重人类社会历史统治政治教化与武力威慑方式,但是从现代文化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所有内容当做文化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军事显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说过:“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在于文化命运展开。”人类的战争不仅赋予人们以勇气和空间的智慧,更是碰撞人们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军事智慧来源于人才和人力资源,体现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社会生活中。书中表达了对环巢湖军事文化主旋律“和文化”的价值追寻,认为“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战争的消弭,创造和谐安定社会生存与生活环境。这种军事活动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发展机遇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

读苏士珩《环巢湖历代战事风云》有感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简化研究思维与方法。给文化做“减法”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减法清理文化思路,二是用减法走出文化误区。对文化做减法,为文化思维减肥,选择关键记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共享、影响和改变。构成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等,必须被组织或社会共享,才能称其为文化,无法共享的东西不是文化。环巢湖军事文化遗产丰富,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遗存与遗物众多,如何在一本普及书籍中,让人们体味环巢湖军事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活力,对环巢湖军事史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感知,需要作者对环巢湖历史文化有总体的把握与认识,游刃有余地铺陈一些关键的历史记忆,庖丁解牛,传布共享的文化理念。

读苏士珩《环巢湖历代战事风云》有感

  该书的第四个特点是坚持历史的真实。该书以朝代列章,章内写该朝代曾在环巢湖一带发生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一场场战争,同时,在撰写一场战争时,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就战争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作了符合规律的描述乃至写成一个个故事。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朝代完整而又连贯的战争史,应是一个特定地域战争故事的历史读物。它着重回答在环巢湖这一地域历史沿革中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事?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的过程如何?战争结果的影响等等。以传播环巢湖历史文化为目的,从而进一步解读巢湖流域那古老而厚重的文化,不断满足人们对地方文化的需求,该书彰显了科学性、人文性、历史性、大众性的特色。

  苏士珩先生是一个坚定执着的巢湖地方文化资深专家。他倾心致力于巢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几十年,编著巢湖文化著作多部,成为环巢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他发起成立巢湖文化研究会,修书陈情,奔走呼吁,耄耋之年,矢志不渝,辛勤耕耘,杰作频现。作为一个地方最忠实的文化守护者,巢湖文化已经成为苏士珩先生的血脉基因和精神标识,他把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自觉”、责任与历史担当。他的这种孜孜以求从不放弃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不死甚至不老的精神。

  (巢湖学院)

本文地址:/news/82d77499143.html 欢迎转发

热点文章